国产精华av午夜在线观看,亚洲中文字幕精品第一页,狠狠色五月丁香徼情网,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久久影视

以史鑒今 資政育人

<<返回首頁

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 將帥風采

秦基偉在上甘嶺戰役中(下)
來源:《黨史博覽》2021年第11期  作者:吳東峰  點擊次數:

■“喀秋莎”狂吻上甘嶺

在敵我都困難的時候,最后應該使用強些的力量將陣地全部奪取,爾后加重前沿的火器,決心打退敵人的反撲,爭取時間給予敵以更大的殺傷打擊。在陣地來說,應該把戰斗的焦點往敵方推,這樣既可縮小戰斗面積,又可積極爭取時間,鞏固主陣地加筑工事。當然,這樣打法,可能在開始幾天中代價會大些,但不經過決戰是不可能將敵人的進攻停止下來的。

——摘自秦基偉19521117日日記

15軍炮兵室主任靳鐘回憶,大約在上甘嶺戰役爆發的第三天,秦基偉突然靈機一動,接通志愿軍副司令員洪學智的電話——想請這位當年長征路上的老領導、分管志愿軍后勤的大總管,給些裝備支援。


秦基偉

電話接通,未等秦基偉開口,洪學智就著急地問:“老秦,你那邊怎么樣?”

“范佛里特想上五圣山,把兩個高地都快炸平了。”秦基偉回答。

“說吧,要什么?你們15軍要什么我給什么!”

“給我一點炮吧!”

“什么炮?”

“喀秋莎!”秦基偉脫口而出。

洪學智爽朗地答應:“行,最遲明天中午前趕到。”

秦基偉動情地說:“洪副司令員,15軍給你敬禮了!

筆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秦基偉是一位十分好學的軍事指揮員,特別是對現代武器裝備,既好奇又好玩,玩之不倦,樂此不疲,有時幾近著迷。

崔建功曾對筆者說,秦基偉能打、善學、會玩。上山打獵,開車兜風,打撲克,下象棋,樣樣都會。當支隊長玩迫擊炮,差點兒炸了自己;當分區司令員玩照相機;當縱隊司令員玩汽車,幾次翻車遇險;當軍長玩無線電;在上甘嶺戰斗中玩“喀秋莎”。崔建功還補充說:“好玩也就是好學,學習新鮮的東西。”

“在近代戰爭中雙方如此強大的炮火,白天甚至夜間是一樣。這樣大的用兵而且又是那樣的密集沖鋒,有多少人死不完呢?”這是秦基偉在上甘嶺戰役中反復給自己提出的一個大問題。

秦基偉認為,充分發揮炮兵作用,不但是殲滅敵人的需要,也是保護自己的需要,只有更有效地殲滅敵人,才能更有效地保護自己。他多次強調:“形成炮火優勢,發揮炮火威力是取勝的關鍵。”于是,他想到了曾經在蘇聯電影中看到的“咯秋莎”火箭炮發射的鏡頭。

“喀秋莎”,是BM-13型多管火箭炮的流行名字。這種輪式自行火炮,彈徑132毫米,每輛炮車有一座8聯裝軌式火箭發射架,每條滑軌上下各裝掛1枚火箭彈,每炮共裝16枚,最大射程為8500米,電氣點火,在數秒鐘內即可全部發射完畢。

秦基偉早就了解到,這種火箭炮彈徑大、彈群密集、發射速度快、殺傷力強、戰場機動性能好。因其彈群覆蓋面積很大,故“喀秋莎”最適合用于對大面積集群目標射擊。

靳鐘回憶,“咯秋莎”火箭炮運來后,秦基偉高興得跳起來,把“喀秋莎”當作“寶貝蛋”。他常說:“同志們,我們的‘喀秋莎’炮彈價值有多高?一顆炮彈的價值就是6兩黃金呀,相當于一個富農的全年收入呀!”

每次用“喀秋莎”,秦基偉都一再指示要選擇好發射陣地,掌握好發射時機,確保安全。靳鐘回憶,每次反擊前我們所設的假陣地,都遭到了敵人的炮轟;發射后,所有的真陣地也遭到了敵人的破壞,不過,我們的“喀秋莎”這時早已按秦軍長的秘密指令轉移到安全地帶了。

靳鐘回憶,上甘嶺戰役,志愿軍使用蘇聯支援的“喀秋莎”火箭炮是保密的,所以很少有人知道。其實,戰斗打響的前幾天,15軍就用上了“喀秋莎”火箭炮。1019日,兩個營的“喀秋莎”齊放,火光沖天,格外壯觀。觀戰官兵歡騰雀躍。

1029日,秦基偉批準了45師和29師首長聯名上報的射擊作戰方案,決定:“為利用有利地形,大量殲滅敵人,30日夜只拿下597.9高地主峰,其余次日奪取之。”他特別強調:“為此必須具有充分的彈藥保證和投入新的力量,特別是86團參戰后,更需要一開始搞好。這對今后持續作戰提高自己信心,打擊敵人的士氣和信心極其重要。”

1030日,45師副師長唐萬成在炮兵指揮所指揮,連續打了兩個“喀秋莎”的齊放。

這是志愿軍第三次全部恢復597.9高地。“喀秋莎”第一個齊放在1分鐘之內全部發射完畢,接下來是第二個齊放。兩個齊放之后,“喀秋莎”209炮團迅速撤出陣地。從進入陣地到發射完轉移,前后只用了13分鐘。

聶濟峰晚年對這次成功的大反擊情景,記憶深刻。他興奮地回憶道:“‘喀秋莎’全團再齊放,整個上甘嶺的天空都被打紅了……那可真是像火海,一下子把前面、后面都‘蓋了’。‘蓋了’以后炮兵再打,步兵才開始沖鋒。在我炮火的壓制下,敵人近兩小時沒有打出炮來。我們的炮火既猛又準,越打越精。”

經過幾次大反擊,志愿軍大規模炮戰發揮了巨大作用。秦基偉高興地說:“我們有了‘喀秋莎’,只要敵人敢于反撲,我想應該表示特別的歡迎。美帝國主義拿無數美國士兵及南朝鮮偽軍的生命開玩笑,這正是我們求之不得的好戰機。在這兩個連的陣地上打敗敵人兩個師的進攻,這不是很難得的機會嗎?”

上甘嶺戰役中,在秦基偉直接指揮下,“喀秋莎”209炮團先后10次參加戰斗,給敵人以沉重的打擊。209炮團此役獲得錦旗一面,上面寫著:“百發齊放,震破敵膽,戰士最愛你,敵人最怕你!”

115日,中朝聯合司令部首長彭德懷、鄧華、樸一禹致電嘉獎15軍:“你軍與敵血戰了二十余日,敵軍集中了空前優勢的炮兵、飛機、坦克及大量步兵集團沖鋒,不僅不能奪取我軍陣地,而且喪失了一萬五千人的有生力量及大量炮彈,你們則發揚了堅韌頑強的戰斗作風,愈打愈強,戰術愈打愈靈活,步炮協同愈打愈密切,戰斗傷亡亦逐漸減少,特別是二日斃傷敵一千九百余人,這樣打下去,‘必能制敵于死命’。我們特向你們祝賀,望激勵全軍再接再厲,堅決戰斗下去,直到將敵人的局部進攻完全徹底粉碎。預祝你們勝利。”

秦基偉立即指示15軍政治部,將這份嘉獎令印成紅色大字的“號外”,迅速撒向上甘嶺全線陣地。1110日,時刻都在關注上甘嶺戰役的毛澤東將這份嘉獎電批轉各大軍區、各軍兵種及軍委各部。

19521216日,毛澤東進一步指出:“今年秋季作戰,我取得如此勝利,除由于官兵勇敢、工事堅固、指揮得當、供應不缺外,炮火的猛烈和射擊的準確實為制勝的要素。”

■三位將軍搶吃一盤菜

在一個陣地上,參戰部隊近五萬,參戰建制以團計算廿多個,兵種是那樣多,戰斗又是如此殘酷……指揮這個戰斗的人,每一小時不知有多少問題需要經過他的思考和分析。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從原則方針到具體生活,到處都是問題,使之積極愉快地執行,并完成一個共同的任務——殲滅敵人,恢復陣地,減少自己的傷亡,而且又能在這個原則下團結,不發生其他問題,這就更需要指揮員樣樣周到,度量大,能受得起引起不愉快的言語和片面的埋怨,就成了特別重要的問題了。

——摘自秦基偉1952125日日記

1952117日,毛澤東親擬了中央軍委給志愿軍司令部、第3兵團對五圣山作戰部署的復電。這封解密后刊載于《抗美援朝戰爭史》的絕密電報,披露了毛澤東對上甘嶺保衛戰的重要評價以及當時第3兵團對597.9高地及537.7北山作戰部署的核心內容:

此次五圣山附近的作戰,已發展成為戰役的規模,并已取得巨大勝利,望你們鼓勵該軍,堅決作戰,為爭取勝利而奮斗。

為了便于指揮,決定組織五圣山戰斗指揮所,由12軍副軍長李德生同志負責統一指揮31師和34師的反擊作戰及29師的配合動作(31師、34師擔任反擊,29師擔任防御),該指揮所歸15軍軍長秦基偉直接指揮。

復電還明確部署:“為統一炮兵指揮,決定組成炮兵指揮所,由炮7師師長顏伏同志負責,統一指揮支援五圣山前沿作戰的各配屬炮兵。炮兵指揮所應與李德生指揮所靠近,以便協同。”

由毛澤東親擬的這封電報,是上甘嶺戰斗由戰術規模發展到戰役規模的重要標志。

事實上,早在115日,秦基偉就知道了第3兵團的這一調整方案。3兵團副司令員王近山、副政治委員杜義德和參謀長王蘊瑞根據志愿軍首長“堅決戰斗下去”的指示和新的敵我態勢,對鞏固597.9高地和奪回537.7北山高地的作戰作了重新部署。

當天晚上,秦基偉在日記中寫道:“為了保持和準備同敵人繼續戰斗,爭取更大的打擊敵人,使朝鮮戰局引起新的變化,志司兵團的決心是繼續打下去,以12軍主力投入戰斗,統一由我指揮。這樣戰斗的范圍就擴大了。今天既不是一個師一個軍的問題,而是全兵團全朝鮮的戰爭形勢的改變問題。這個戰斗確真具有戰略意義的作用……”

王近山對秦基偉說:“現在有兩個方案,一是打下去,二是撤下來。你要哪個?”

王近山本意是1545師從上甘嶺撤出,代之以1231師作戰和指揮。王近山擔心的是45師連續鏖戰減員嚴重。秦基偉卻極不情愿。他認為,在這個時候,讓別的部隊上來代替自己的部隊,丟不起這個臉。何況,45師的陣地并沒有全丟;更何況,15軍還有向守志的44師沒有動。

秦基偉非常尊重這位與自己一樣從大別山拼殺出來的同鄉戰友,但這一次,他火了,對王近山吼道:“我們15軍堅決不下陣地!我們死也要死在上甘嶺。”

上甘嶺之戰爆發后,王近山與秦基偉保持著熱線聯系,不但及時下達指示,還詳細詢問情況,交換意見。事實上,王近山與秦基偉不僅是紅安老鄉,還曾是抗日戰爭時期的老搭檔。他們性格相仿,均有傲骨,雖然電話中時有“叮當”,但過后就煙消云散。

面對著秦基偉的堅決態度,王近山也不得不作出妥協:“那好那好,你們不下來可以,但曾紹山(12軍軍長)也要上。12軍部隊配你指揮,李德生先帶第31師過來,34師和35師也隨時準備投入戰斗……”

秦基偉對這一部署調整表示可以接受。他認為,這一部署調整大大加強了戰役預備隊的力量,不但使上甘嶺戰斗擴大到戰役規模,而且還將使朝鮮戰場發生根本變化,這種變化對我軍十分有利,而大大不利于敵人了。

這就是后來被15軍稱為“換湯不換藥”,12軍稱為“換藥不換湯”的上甘嶺志愿軍部隊調整方案。正是這一調整,把上甘嶺之戰由戰斗推向戰役,也成就了秦基偉一代戰將的功名。

12軍上來后,為保證上甘嶺戰役的勝利,秦基偉清醒地向兵團提出了三個條件:“后備力量的保證,彈藥供應上的保證,我們在戰術指導上不犯錯誤。”他說,只要這三條具備,“打到什么時候都可取得勝利。這三條從現在來看完全具備著”。

秦基偉分析:31師、34師投入戰斗之后,估計不但可以對付南朝鮮第2師、第9師的進攻,還可持續到對付25師作戰一兩次,那時將1544師抽出來投入反擊,或45師主動再投入反擊,這樣我們的力量是夠用了;彈藥迄今還感到滿意,今后會更好;戰術上的問題,特別要提倡學習3191團的戰斗動作和指揮,加之前面有李德生同志,后面有兵團、志司掌握很緊,情況的掌握一般不慢并較可靠的。”

12軍正是在15軍力量不足以與敵繼續作戰的關鍵時刻,投入作戰的。秦基偉認為,12軍參戰部隊配屬給15軍后,識大體、明大局,毫無怨言,這使得15軍在指揮上更加順暢,顯示了一支老部隊的謙虛與成熟,而且在戰役中同樣有不凡的表現,為戰役的最后勝利畫上了圓滿句號。

事實上,秦基偉在不同歷史時期都反復說:“我特別要強調的是,第12軍的參戰,是取得上甘嶺作戰最后勝利的保證。12軍是在什么樣情況下投入戰斗的呢?是在戰斗最緊張、最艱苦的情況下趕來參戰的。在597.9高地戰斗發展到決戰階段,李德生同志的到來,31師投入戰斗,使我們更增加了取得戰役全勝的信心。可以說,沒有12軍的參戰,當時的這個客觀情況,要是只靠15軍,很難把它打成最后這么個結局的。”

1952111日,1545師除炮兵、通信、觀察、后勤機構原地不動,以保證12軍部隊作戰外,堅守597.9高地和537.7北山高地的全部任務移交給1231師,45師部隊撤出上甘嶺,前往兵馬洞休整。當天深夜,第931營與第91團一起,全面接替597.9高地防務;第92團也接替了537.7北山高地陣地防務。


上甘嶺陣地上的彈殼

此時,經過20天與敵人較量的秦基偉,對打勝上甘嶺這一仗已然胸有成竹,勝券在握。15軍參謀長張蘊鈺認為,第3兵團的這一新的部署,雖然把15軍主力45師換下去,把12軍主力拉上來,表面上來看是“調兵換將”,實際上是“增兵增將”。秦基偉從此開始指揮著15軍和12軍各2個師,以及志愿軍炮兵第7師等參戰部隊,指揮權限上升了一個級別。

秦基偉在上甘嶺戰役危急和關鍵時刻,咬緊牙關,勇挑重擔。12軍的加入,使他第一次站在了指揮兩個軍部隊的位置上。為了讓12軍部隊盡快熟悉情況,他要求45師部隊留下部分戰斗骨干,為12軍參戰部隊當顧問和助手,各自負責,直到陣地收復才算完成任務。各級司令部班底,不是完全撤走,而是不斷地加強,得力的參謀都要留下。聶濟峰回憶,秦基偉還明確要求,45師師長崔建功做12軍副軍長李德生的顧問,參謀長張蘊鈺做李德生的前指助手。

12軍司令部參謀崔明禮,是1545師師長崔建功的堂侄。200152日,崔明禮在廣州接受筆者采訪時說,上甘嶺戰役打響后,志司發的表彰通報,都是只提15軍,那時候12軍官兵一度有情緒。有一次,李德生副軍長叫崔明禮向下發通報,崔明禮一看又是“15軍某部”,老大不高興,就對李德生說:“這是發給15軍的,不是發給12軍的。”不料,李德生竟哈哈笑了。他說:“現在上甘嶺這一仗越打越大了,不是哪個軍打的問題,也不是哪個兵團打的問題。打15軍的牌子,就是打志愿軍的牌子,就是打中國人民的牌子。”多年后,崔明禮還感慨地說:“李德生站得高,他的水平,我們無法比啊!”

聶濟峰晚年也由此感嘆,上甘嶺戰役的最后勝利,是在15軍軍長秦基偉、12軍副軍長李德生的指揮下,29師、31師、45師三支部隊協同作戰,團結拼搏的結果。

聶濟峰回憶說,李德生到上甘嶺前是1231師師長,到上甘嶺時才下的任副軍長命令。為了便于李德生指揮作戰,秦基偉專門派15軍參謀長張蘊鈺到前線協助李德生指揮。前線指揮所領導有李德生、張蘊鈺、崔建功、張顯揚、李長林、劉瑄等。

19521026日,15軍作戰會議后,29師師長張顯揚、政委王新,31師政委劉瑄、副師長李長林帶著精干的機關人員,來到德山峴指揮所。45師特意讓工兵連夜趕做了一個長條方桌和幾把靠背椅子,安放在作戰科,以便讓師首長們商討軍機之用。

聶濟峰回憶,12軍與15軍同為紅四方面軍的老底子,同在太行山上打過日本侵略軍,后來又同在第二野戰軍序列內。12軍前來參戰,15軍官兵都很高興,普遍認為,來了一位副軍長,帶來的力量就大了。李德生作戰主動性很強,為了把上甘嶺這一仗打好,他還跟軍領導打了招呼,后經兵團同意,又把92團也拉了上來,這等于31師全師都參戰了。12軍領導還根據李德生的建議,命令34師作預備隊。

聶濟峰認為,上甘嶺戰役中,15軍和12軍部隊就是一個整體,我們打的都是志愿軍的仗。他舉例,有一次(113日晚),朝鮮群眾送上來一些新鮮青菜,45師“大廚”招待前線指揮所領導。李德生、崔建功、聶濟峰、張顯揚、王新等同席共餐。開始是你稱我是“老大哥,先吃”,我稱你是“老大哥,先吃”。吃著吃著,都露出了“真面目”:每一雙筷子都往綠油油的青菜上夾。李德生一看不好,端起青菜盤子說:“這一盤我來消滅吧,不用麻煩你們了!”見李德生鉆進另一間房子“獨吞”青菜,張顯揚、崔建功連忙跟著去搶菜吃。張顯揚說:“打上甘嶺,我們要合著打,這青菜也要合著吃。”王新等望著他們為了一盤青菜你搶我奪,笑得前俯后仰。

15軍志愿軍老戰士李義山回憶,12軍是二野老部隊,研究作戰非常細,打仗很有一套。比如,在敵人炮火下進攻,采取了隔501人的小兵群前進,有效減少了傷亡。1291團團長李長林發現高地上有多達十幾個連的建制部隊,為避免多建制所引起的指揮混亂,讓919個連采取“車輪戰”,一個連一個連投入戰斗,每個連不管傷亡如何,一律只打一天,就撤下來休整,連長則留下來,作為后一個連長的顧問。這樣做,不僅避免了指揮上的混亂,也使各連都保存了一批骨干。

1952111日起,1231918連調上597.9高地,接替1545師無力再守的7個陣地。當天下午4時,南朝鮮軍攻占了上甘嶺10號陣地等,戰斗打得很慘烈,差不多快打光了,剩一個班長跑到12軍請求增援。剛上陣地的8連官兵二話沒說,立即派出人增援,10多名戰士跟著炮彈彈著點沖了過去,一陣手榴彈,就把陣地奪回來了。

王萬成、朱友光等3人戰斗小組前去增援只剩下兩名傷員的1號陣地。當時,敵人已經沖上來了,朱友光當場就抓起爆破筒,沖到了敵人中間;王萬成緊跟著也沖了上去。這兩名四川安岳縣小老鄉,壯烈犧牲。他們就是電影《英雄兒女》中王成的原型。

1545師政委聶濟峰說:“12軍為了增援我們,剛剛接手陣地,就打出了兩位戰斗英雄,了不起呀!”

■范佛里特的另一只眼睛

在這種情況下,敵我雙方誰不犯錯誤,誰有強大的二梯隊,誰就可以獲得最后勝利。從現在來看,我們較敵人優越的是有了新的二梯隊,戰術上有了過去二十余天的經驗,加之火炮加強,彈藥充足……

這樣估計而且應該也必須搞得好。反下陣地之后,再讓敵人犯錯誤,急忙投入大部隊,白天分路進攻,在我強大的有充分準備的火炮下,使敵人的有生力量再次受到殲滅性的打擊,戰斗即很快可能結束。

我們什么時候都不能松懈,而且必須從更困難更嚴重的情況作準備,這樣使我們始終掌握斗爭的主動,指導上的主動。

——摘自秦基偉1952119日日記

19521125日,持續鏖戰43天的上甘嶺戰役結束。“聯合國軍”發射了190多萬發炮彈和5000余枚炸彈,損失了274架戰機,付出了2.5萬余人傷亡的代價之后,上甘嶺依然牢牢掌握在志愿軍手中。

后來,上甘嶺戰役進入了西點軍校的課堂。硝煙散去,雙方的戰將還在為這場戰役而思考。

上甘嶺戰役是秦基偉的成名之戰,但也是他的心中之痛。將軍晚年,依然在思考作戰中的問題。20世紀90年代,一位作家采訪過秦基偉。

作家問:“在這3.7平方公里的山地,志愿軍付出了犧牲1.156萬人傷亡的代價,是否值得?”

秦基偉答:“我們是否也應該同時想想當時的所謂‘聯合國軍’,同樣是為了這塊3.7平方公里的山地,付出了傷亡2萬余人的沉重代價,消耗了大量的武器彈藥,究竟是什么用意?”

“作為上甘嶺的直接指揮者,幾十年來我一直心存疑竇,我總認為范佛里特還有另一種不為人知的陰謀,也就是在上甘嶺戰斗登峰造極之時,他的一只眼睛盯著五圣山,另一只眼睛一定瞪得老大窺視我的西方山。”“只是我們在西方山死死按兵不動,范佛里特才悻悻作罷。如果我們因為上甘嶺戰事吃緊而動用西方山的44師,范佛里特很有可能回馬一槍,打我們個聲東擊西。他們畢竟是機械化部隊,撤出戰斗快,重新投入戰斗也快。那樣一來,上甘嶺戰役就成了西方山戰役,戰役的最后結局是什么樣子?就很難想象……”

西方山緊靠平康平原,是朝鮮東海岸元山至西海岸汶山公路的連接點,又有漢城至元山的鐵路縱貫其中,交通便利,有利于敵人的坦克和機械化部隊機動。那里,也是15軍與38軍陣地的接合部。

秦基偉始終認為,44師師長向守志所部防守的西方山方向是15軍防御的重中之重。重中之重,自然就要放上強中之強的部隊。

以美軍裝備優勢和火力優勢,假設它要用35個師來進攻平康,志愿軍要對付它就可能比較困難。那么,怎樣叫它不進攻平康呢?這始終是秦基偉擔心和思考的問題。

向守志回憶,1952年春的一個下午,他正在130團參加戰評會,突然接到軍部通知,立即趕到軍部受領新的作戰任務。

在作戰指揮所,秦基偉軍長指著地圖對向守志說:“志愿軍總部判斷,‘聯合國軍’為了配合板門店談判,正在醞釀大的動作,估計敵人向西方山、平康方向進攻的可能性較大。”

秦基偉轉告向守志,彭德懷司令員和兵團陳賡司令員都一再囑咐我們:“平康這個口子一定要做到萬無一失,如果西方山、斗流山、五圣山出了問題,敵人可以在平康長驅直入,麻煩就大了。”

“秦軍長轉過身,面色凝重而嚴肅地向我交代任務。”時隔多年,向守志依然記得秦基偉的指示,“為了阻滯敵人的進攻,第3兵團和軍決定,你們44師擔任西方山戰線的防御任務,并配備1個步兵團、2個炮兵團、1個戰防炮營、2個坦克連、2個高炮營歸你指揮。”

195249日,向守志率44師到達平康地區,接替第2676師防地,擔任平康地區正面寬16公里、縱深長24公里的防御任務。

向守志回憶,1014日,“聯合國軍”突然向我15軍第45師堅守的上甘嶺陣地發動了瘋狂的進攻。同時,我44師當面之敵美軍第7師和南朝鮮9師,為配合進攻上甘嶺,以4個營的兵力,在大量飛機、坦克、大炮的配合下,向我391高地、上佳山西北無名高地、芝村南山及411.9高地,發起了連續進攻,均被44師頑強擊退。

1022日,第3兵團首長為加強五圣山方向防御力量,決定調87團加入上甘嶺地區作戰。向守志與政委朱業奎決定,132團接替87團在391高地的防務。第二天,向守志親自率87團與45師進行了移交。

向守志回憶,45師師長崔建功向我講述了上甘嶺作戰的有關情況。他感謝44師為大量吸引、牽制、殺傷敵人,堅決、有力地配合上甘嶺作戰。向守志回到師部,把上甘嶺的戰況和兵團的決心立即通報全師,指戰員們摩拳擦掌,紛紛表示要英勇殺敵,繼續配合上甘嶺作戰。

于是在15軍的另一戰場上,也就是西方山地區的44師,對當面之敵發動了一系列的攻擊行動。44師一舉奪取并鞏固了391高地,殲敵4000余人。他們不僅有效牽制了美軍,也改善了志愿軍在平康谷地的防御態勢,受到志愿軍總部的通令嘉獎。

1027日,上甘嶺戰役關鍵時刻,44師強襲381東北無名高地,繼而攻擊391高地南峰之敵,向三八線以南推進了13平方公里。

1028日,范佛里特擔心志愿軍沿漢灘川以西,斗流峰、西方山以南向其左側背出擊,不得不將美7師在漢灘川以東防務及該師在上甘嶺與志愿軍45師爭奪597.9高地和537.7北山高地的任務交給南朝鮮2師接替。因此,向守志自豪地對筆者說:“美7師主力西調,他們的部分炮火被我師頻頻出擊所吸引,給上甘嶺主陣地部隊的反擊創造了有利條件。”

由于秦基偉已經睜大眼睛望著西方山了,所以范佛里特把“攤牌計劃”轉向了五圣山下的上甘嶺。而當范佛里特瞪著雙眼盯著上甘嶺時,他沒有想到秦基偉率15軍把這個原來次要防御方向打成了主戰場。

秦基偉指揮15軍頑強堅守上甘嶺,實際上也有效地牽制或者說徹底打破了美軍以西方山方向為突破口,向平康大舉進攻的企圖。


上甘嶺英雄陣地

19521125日,12軍副軍長李德生召開五圣山指揮所作戰會議,決定繼續爭奪和鞏固537.7北山高地。是役,12106團接替92團的537.7北山高地防務后,擊退敵人50余次沖擊,殲敵1400余人。至此,遭受志愿軍連續打擊的“聯合國軍”,已經無意也無力組織營以上兵力的進攻了。

同一天,15軍參謀長張蘊鈺在五圣山指揮所參加作戰會議后,回到道德洞向秦基偉作了匯報。張蘊鈺認為,范佛里特兵源枯竭,進攻缺乏后勁了,如果我們繼續擺著戰役的架勢,從作戰效益上講是一種浪費,故建議結束戰役,將537.7北山高地的爭奪和最后鞏固作為戰術性行動來對待。

秦基偉當即拍板:上甘嶺戰役基本結束。這一天,12106團順利完成使命,將537.7高地移交給29師。

時任15軍司令部參謀的桑傳寶回憶,從1124日夜半開始,朝鮮半島下了一場特大的雪。大雪茫茫,上甘嶺上的坑道口都被大雪覆蓋了。25日晨,天還沒亮,秦基偉就踏著積雪來到作戰室,正在值班的桑傳寶送上一份電報給秦基偉看。電報是前方指揮所發來的。電報說:25日凌晨零時1分以后,敵方未打一槍未開一炮,未見敵機活動和敵人身影。

秦基偉似乎早已預料到這一結局,平靜地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他們不打了,我們也不打了。”

雖然嘴上說“他們不打了,我們也不打了”,但在那個冰封雪凍的早晨,在秦基偉的現實意識里,上甘嶺戰役仿佛仍在進行之中。

那時的秦基偉并不知道,上甘嶺戰役的政治因素,早已超越軍事因素。其實,范佛里特的另一只眼睛,無時無刻不被大洋彼岸的美國大選所左右。

當年的114日,是美國總統選舉投票日。雖然范佛里特為共和黨競選人艾森豪威爾的西點軍校同學,但為了執政的民主黨,范佛里特還是執意發起了包括上甘嶺戰役在內的“金化攻勢”行動。美軍兵敗上甘嶺,影響了美國大選的走向。艾森豪威爾以朝鮮戰爭為題大做文章,攻擊民主黨,結果大獲全勝。美聯社報道,“聯軍所犧牲的人和消耗的軍隊,已使聯軍司令官們震驚了”。

民主黨敗選,范佛里特自然逃脫不了干系。19531月,他被撤職。而竭力反對這一冒險行動的時任“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在朝鮮戰爭后還擔任了12年的軍校校長。

上甘嶺戰役結束后,秦基偉的警惕性始終沒有放松。

向守志回憶,在上甘嶺戰役中,秦基偉從未放松過應對敵人較大的重點攻勢的思想和物質力量準備,特別是對敵人進攻西方山的準備。11月后,朝鮮戰場戰爭態勢我軍開始由劣勢轉為優勢,秦基偉仍然在思考和謀劃著應對更大的戰爭困難。他的日記記錄了他當時應對更大戰爭的計劃:

一是,軍的防御正面應當縮短,大體上在一個軍的防御正面,不超過20公里。軍、師均以后三角隊形為宜。二是,預備兵員的準備及訓練問題,要減少運輸、減少在朝鮮吃飯的人數,而從軍到志司都要有預備兵員,戰斗打起來不再從國內調動。三是,軍必須保持一定的機動彈藥數量,才能保持隨打隨補。否則,待打起來再報每天的消耗領補,是遠水救不了近火的。

60多年后的今天,上甘嶺的話題,依然是抗美援朝戰史上最熱門的話題之一。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疑問是,上甘嶺,打的究竟是什么?爭的究竟是什么?真的只是為了兩個幾平方公里的小山頭?對這個疑問的解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議論紛紜而無法統一。但有一點是一致的,那就是:上甘嶺戰役后,“聯合國軍”再也沒有一次像樣的攻勢,地面戰場的主動權,從此穩操于中朝軍隊之手。■

友情鏈接

鄭州擎天近代中國研究國家檔案局國史網求是網鳳凰網國際在線中國青年網共產黨員網光明網中國日報網央視網中國網新華網中國政府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人民網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網河南黨史方志網

黨史博覽雜志社主辦 Copyright ? 2000-2018 中共黨史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刊登的各種新聞﹑信息和各種專題專欄資料,黨史博覽雜志社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豫ICP備18012056號-1